云际|教与学之间的新质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湾区高等教育新观察
人工智能如一股浩荡春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而来,深刻触动着高等教育的每一寸肌理。当知识的边界被技术不断拓宽,获取变得更加轻而易举,曾经由“传道授业解惑”所构建的师生关系,正悄然发生着结构性的嬗变。教育的形态在悄无声息中蜕变,传统角色的轮廓正在技术的光影中被重新描摹。
在这场由技术驱动、由思辨点燃的教育变革中,粤港澳(广东、香港、澳门)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不仅是观察高校如何应对AI挑战的重要窗口,更是未来教育图景的试验田。本期《云际》,我们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的本土视角为起点,聚焦大湾区高校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语境下的前沿实践,探寻两个核心命题:技术所带来的创新价值,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中仍需守护的教育温度。
以创新之力,为全球伙伴提供大湾区样本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嬗变以及课程体系的再造。面对这样的时代课题,大湾区的高校没有退缩,而是以开放的姿态与前瞻的眼光迎难而上,成为全球教育革新探索中的重要引领者,提供可借鉴的“大湾区方案”。
在这片兼容并蓄、生机勃发的沃土之上,深圳、香港、广州三城构成的科技集群,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WIPO《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区域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达3.4%,多项科技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数字不仅是硬核实力的佐证,更是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真实写照。在这片“技术沃土”中,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不断探索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新路径,形成了高校与区域联动发展的“创新共同体”。例如,华大教育的校企合作实践,不仅贴合产业转型的现实需求,也为全球教育伙伴提供了具备前瞻性的实践范式。大湾区高校以“开放、融合、突破”的姿态,于时代浪潮中把握主动权,在“技术+教育”的交汇处,为世界递交出一份极具说服力的“大湾区答卷”。
在人工智能的巨浪中守护师生关系的“人本温度”
当AI可以生成论文、编写代码、辅助教学,我们更需回到教育的原点,去重新追问:教育的本质究竟为何?
人工智能虽能改变教学手段,却无法替代教师传递价值、激发思考、引导探索的核心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大湾区高校在技术探索的同时,并未忽视教育的“人本”维度。反之,它们更积极地在AI浪潮中重构师生之间的链接—— 一种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情感化的新型教学关系,正在悄然生长。
本期“聚焦”板块,我们将深入呈现大湾区高校在实践中的多元探索:从导师制改革、个性化学习设计,到学生主导项目中的师生协作共建,每一项创新背后,都是教育初心的回响。在“广角”栏目,我们还收录了国际高校对AI时代师生关系演变的观察与回应,拓宽对“教育温度”的全球认知。
![]() | |
![]() |
本期《云际》,邀您加入这场关于“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对话,一同思辨新知、共探路径。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愿我们始终铭记教育的初心,以智慧为舟、以人文为帆,驶向一个更具温度与远见的未来。
关于《云际》
创新中心旗舰刊物《云际》旨在搭建联通全球高等教育相关方的交流平台。刊物名称“云际”寓意为“没有边界的知识连接者”,通过连接教育领导者来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依托全球专家智库网络,《云际》分享了前沿知识、项目动态、本土化案例、专家洞察、数据与最佳实践,促进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和研究。《云际》具有联合国官方六语版本,往期刊物涵盖了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大学教师能力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微证书、人工智能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