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际》第12期导读|重塑“教”与“学”:生成式AI引领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实践
点击图片查看完成刊物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AI工具已具备论文撰写、代码编写、实验设计等多重能力,这对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正经历重新定义,学生的学习路径也呈现出更强的多元性和自主性。这一变革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命题——“教”与“学”的关系。
在这个关键转型时期,本期《云际》选择从“教与学的新质关系”切入,关注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生态变革。我们无意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希望通过观察一系列发生在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实践,为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路径贡献本土视角与实证样本。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不仅科研与产业资源高度集聚,而且具备在制度、机制上敢于先行先试的基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深圳被赋予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产教融合、AI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领域探索新路径的重要使命。这一政策导向使得大湾区(特别是深圳)成为观察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窗口。
我们重点选取了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与华大教育五个案例,呈现大湾区高校和教育机构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对教学与育人机制的创新性重构探索。
南方科技大学以“导师制+书院制”打通科研与教学壁垒,推动本科生深度参与真实科研项目,构建“沉浸式”科研生态,同时构建覆盖全校的AI课程体系,推动跨学科融合;香港科技大学强调将教师转变为“创业教练”和“合伙人”,通过科技创业大赛机制孵化出一批AI+硬科技企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场域;香港城市大学致力于推动初创生态建设,通过“HK Tech 300”基金打造涵盖创意培育、知识产权转化与初创企业支持的全流程体系,课程体系围绕“发现”为核心,强化原创性驱动,延伸至东莞校区形成跨地域协同创新网络;深圳理工大学依托科研机构优势,构建涵盖“基础研究—产业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汇、以及学术—工程—创业三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前沿;而华大教育作为校企协同的代表样本,通过科研机构+用人单位+高校的三方共育机制,探索生命科学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效供给路径。这些实践共同折射出大湾区在技术驱动教育变革过程中的敏锐回应与多元探索。
图源: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 图源:深圳理工大学官网 | <span background-color:#ffffff;"=""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160, 160, 160); font-size: 14px;">图源:华大教育官网 |
通过参阅本期《云际》精选的五个院校与机构案例,读者可以更多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探索。这些案例不仅生动展现了高校在育人模式创新、教学体系重构、科研转化与校企协同育人等维度的主动变革,更揭示了区域政策导向、科研生态建设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紧密联动。
对于关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育治理创新、以及区域高教发展趋势的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与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一期内容可为其提供来自一线的具体实践样本与分析线索,进一步推动对“教”与“学”本质关系的再思考,以及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的深入理解。我们期待这期策划不仅是一个观察窗口,更能成为探索未来教育形态的对话平台!